话说就宗教的原始设计而言,佛教的原始设计是不是非常的有元法西斯主义色彩
FGD2021/08/16 09:05:59
rt
あかざあかり2021/08/16 09:06:59
谈不上,佛教不要求武力对外扩张传教
赞
FGD楼主2021/08/16 09:08:58
谈不上,佛教不要求武力对外扩张传教あかざあかり
关键法西斯政府不一定是积极对外扩张的
赞
b吧慎回复2021/08/16 09:10:03
怎么讲?啥叫元fxs?没听过这个说法,,,
赞
么么哒的嗑药炮2021/08/16 09:11:01
犹太教——手工业者联盟
佛教——贵族讲经团体
基督教——原始互助公社
绿教——部族武装集团
佛教——贵族讲经团体
基督教——原始互助公社
绿教——部族武装集团
赞 (39)
Death&Taxes&2021/08/16 09:11:44
犹太教——手工业者联盟
佛教——贵族讲经团体
基督教——原始互助公社
绿教——部族武装集团么么哒的嗑药炮
求细说
赞
magnifying2021/08/16 09:14:16
卐卍风评被害?
赞
あかざあかり2021/08/16 09:14:38
关键法西斯政府不一定是积极对外扩张的FGD
FXS不扩张主要还是实力不够(外部制约因素),而不是存在什么内部制约因素
赞 (9)
么么哒的嗑药炮2021/08/16 09:16:35
求细说Death&Taxes&
犹太教入教要考试,当时基本上只有工匠才有机会成为犹太教教徒。
佛教教主就是王子,活动时基本上也是按照脱产讲师——弟子的架构进行。
原始基督教老生常谈。
绿教对内平等、对外扩张,用军事纪律来制定教法,阿訇庙实际上就是基层军事指挥中心。
佛教教主就是王子,活动时基本上也是按照脱产讲师——弟子的架构进行。
原始基督教老生常谈。
绿教对内平等、对外扩张,用军事纪律来制定教法,阿訇庙实际上就是基层军事指挥中心。
赞 (20)
么么哒的嗑药炮2021/08/16 09:17:09
怎么讲?啥叫元fxs?没听过这个说法,,,b吧慎回复
就是指进入现代社会之前的未能完成发育的法西斯主义胚芽。
赞 (7)
已bubble消2021/08/16 09:17:49
原始宗教就是巫术啥的,和fxs这种现代性产物没什么联系。如果是佛教成熟期的设计还有可能,佛教雕塑有被古希腊雕塑影响的部分,而德国fxs的美学还是很西欧古典主义的。所以在一些符号的选择上可能会有类似的地方。话说以前设计史研究有针对各种设计形式的起源研究(例如全球涡卷花纹可能都来自一地),但后来因为这种跨文化研究变量太多也不怎么流行了……
赞
b吧慎回复2021/08/16 09:17:56
就是指进入现代社会之前的未能完成发育的法西斯主义胚芽。么么哒的嗑药炮
哦哦
赞
江湖骗子2021/08/16 09:42:02
没看懂,佛教很种族主义吗
赞
神经自动机Ⓐ2021/08/16 10:11:44
是。准确地说,早期佛教和藏传佛教中接近于诺斯替主义的部分,与法西斯的哲学非常近似
赞 (4)
么么哒的嗑药炮2021/08/16 10:16:56
是。准确地说,早期佛教和藏传佛教中接近于诺斯替主义的部分,与法西斯的哲学非常近似神经自动机Ⓐ
愿闻其详。
赞
木客2021/08/16 11:15:19
是。准确地说,早期佛教和藏传佛教中接近于诺斯替主义的部分,与法西斯的哲学非常近似神经自动机Ⓐ
请讲一讲。
赞 (1)
神经自动机Ⓐ2021/08/16 12:31:37
请讲一讲。木客
很久以前看的论文,现在想不起名字也找不到了。应该是从沃格林引申出来的观点,然后通过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把佛教跟法西斯联系起来的:行动先于意识、真理来源于偶然而间发的启示、对物质和现象界的贬视和对真实死亡(即佛教中的超脱)的追求、通过战争中践行的极端禁欲或纵欲来实现自由意志,他认为这是所有反启蒙思想的共同特征,法西斯只是由于无法克服它在经济上的无能和受众的保守性,因而是一场失败的Rev,最终走向了通过国家强力动员来维持其“初心”的运动(大意如此
赞 (4)
神经自动机Ⓐ2021/08/16 12:32:51
愿闻其详。么么哒的嗑药炮
其实波组最迷恋原始法西斯理论(迈斯特和索雷尔)的是Tricia
赞 (2)
安资人2021/08/16 12:36:31
那么印度教和拜火教还有道教儒教呢?
赞 (2)
autumn2021/08/17 03:28:39
佛教我也不懂,但是还是说几句知道的回答一下楼上们的问题。佛教和法西斯最大的符号联系就是卍字纹和卐,这其中的几种观点诸位应该早已知晓,最具信服力的就是雅利安人一说。卍是一种部落符咒出现于多处欧亚古国,后被宗教沿用,佛教的卍自是受到了印度教文化之影响。
赞 (2)
autumn2021/08/17 03:29:06
佛教一开始是贵族讲经团体吗?否。佛陀的宗派之诞生,应该源自公元前六世纪的沙门运动。当时的印度随着工商业的进步,商人的经济力量和国家的政治/军事力量(表现为立法程序)相对抗,商人在统治逐渐集中化的社会中寻求地位和自由,统治者们尝试过各种政府,成了背诵经文而无任何创见的婆罗门提供的传统典型的共和国没能促使任何进步,被更富裕的经济运转更有效益的专制政体取代只是时间问题。故一类哲学活动兴起,它期望解决人类幸福问题的政治外的方法,它认可除了实践经验拒绝一切权威、学生不可盲目接受老师教导之事物,需要自己验证、宇宙只服从自然法则、自然律是伦理的也是物质的因果律、意识按照伦理因果之说生生相续等理论,这些都是典型的早期佛教的特征。佛教当然也同其他沙门宗派一样,最初是有已经变成世袭的教士的婆罗门参与其中,但沙门运动的领导者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民,它们创建独立的学派,是脱离原阶级的个人,被纳入新的运动中,不属于贵族或者婆罗门的传统,他们各派没有最高首领,司职和矛盾靠辩经和投票解决问题。
赞 (5)
autumn2021/08/17 03:29:34
我们并不清楚印度佛教的原始设计是什么样的,佛教绝大多数经文和当时的印度古文献早已随着穆斯林在亚洲中西南部的烽火连年而佚失,现供研究的经典主要是在东亚建立并长期存在的佛教后期宗派之选集。如果你要研究这个那么主要要从佛陀灭度后背诵口传下来的三藏(一切经,原始经典)和各派对阿毗达摩(教理研究)的不同观点着手。实际上自最初结集三藏后佛教的统一不到百年,他们内部的互相钦点比外部大得多,许多搞比较宗教的学者对佛教下的一些定义它们自己宗派之间还在争论不休。
赞 (3)
autumn2021/08/17 03:30:23
佛教认为真理是偶然而间发的启示吗?否。最早期佛教徒的思想认为:诸法无常,但修行一般是循序渐进的,这一点时至今日应该仍是诸派的共识。而顿悟的说法,应该是“不立文字,直指心源”,重于悟而不重于定,在中/国创立的禅宗对“念迷是众生,念悟即是佛”的最直截了当的阐述了。禅宗思想除了作为经典言教的对立面兴起外,继承自大乘佛教的般若空观也占据很大因素。般若学的基本思想就是“诸法性空”,以世界万法为虚妄。籍此禅宗在本土化的语言流转、教理更迭、信仰解构都有迹可循了。实际上顿渐也并非对立,而是法门的一体两面。
赞 (1)
autumn2021/08/17 03:31:33
佛教很种族主义吗?那要看你是如何看待菩萨和佛了。佛是人间的觉悟者,菩萨是学佛后觉有情发愿自度度人的人。以他们的说法佛徒的等级仅指修习的等级。佛教说众生平等而闻道有先后,这又可以回到上一个问题,若从佛的果位上看众生,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所以佛视众生为佛,这是顿教;若从众生位上看佛,众生虽可成佛,须经五十二个阶位的长期修行,才能到达佛位,这就是渐教。当然你也可以说,释迦摩尼你给我下来!人人平等,但有的人比别人更平等。
赞 (2)
autumn2021/08/17 03:31:53
佛教徒是否追求超脱?是。准确说,是追求不再稀里糊涂地沉沦生死,而是秉承各自的悲愿,要么得到永恒的安乐,要么再来人间,自主生死,度化世人。
赞 (1)
autumn2021/08/17 03:32:06
佛教是厌世或者出世的宗教吗?是也不是。佛观众生百相,如同在岸边遍览于激流里浮沉的盲目者的痛苦,他们的痛苦是不休,他们的快乐却只是自身瘙痒时抓挠的那短暂舒畅。在认识上,佛教是厌世的。佛教徒不只追求自己的出离,而是行菩萨道深入群众之中,让众生都得解脱。在行动上,佛教是入世的。
赞 (1)
autumn2021/08/17 03:32:19
佛教主张战争中践行的极端禁欲或纵欲来实现自由意志吗?否。类似殉教的行为不是为了实现自由意志,佛教徒认为除了自己要得解脱,更要设法使众生都解脱,故需行菩萨道,在群众中积极发挥道德作用,这也是他们所理解的“厌世是入世的启发 ,出世是入世的目的”的一种体现。佛教徒要放弃盲目的苦行和迷信的苦行,强调理性的苦行。寻求自我解脱是小乘的苦行,协助他人解脱则是大乘的苦行。
赞
autumn2021/08/17 03:32:33
佛教是行动先于意识吗?我不知道。如何看待哲学的唯心论和佛教中的唯识论?佛教徒认为,唯心论需要立一个标本的偶像,而唯识论在赖耶缘起的宇宙观中,不出缘生论的原则,它追求的“空”不会落入唯心论以偏概全的泥沼;哲学教徒认为,佛教仍处在意识形态批评内,“空”依然隶属于象征秩序之中,在空中必须有什么少于空,才能维持空;后结构教徒认为,我们不是在讨论佛教的本体认识,而是在说它是如何与资本主义相配置与流通的。
赞 (2)
神经自动机Ⓐ2021/08/17 03:43:17
楼上:“佛教我也不懂”,然后几千个字出来了...😓
赞 (8)
autumn2021/08/17 03:43:39
赞
autumn2021/08/17 03:55:39
楼上:“佛教我也不懂”,然后几千个字出来了...😓神经自动机Ⓐ
都是老生常谈的东西,了解印度神话顺带读的。
赞
koharu2021/08/18 08:09:34
佛教主张战争中践行的极端禁欲或纵欲来实现自由意志吗?否。类似殉教的行为不是为了实现自由意志,佛教徒认为除了自己要得解脱,更要设法使众生都解脱,故需行菩萨道,在群众中积极发挥道德作用,这也是他们所理解的“厌世是入世的启发 ,出世是入世的目的”的一种体现。佛教徒要放弃盲目的苦行和迷信的苦行,强调理性的苦行。寻求自我解脱是小乘的苦行,协助他人解脱则是大乘的苦行。autumn
但上座部佛教自认为更传承原本的佛教吧,北传佛教似乎改动颇多
赞
木客2021/08/18 08:43:31
很久以前看的论文,现在想不起名字也找不到了。应该是从沃格林引申出来的观点,然后通过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把佛教跟法西斯联系起来的:行动先于意识、真理来源于偶然而间发的启示、对物质和现象界的贬视和对真实死亡(即佛教中的超脱)的追求、通过战争中践行的极端禁欲或纵欲来实现自由意志,他认为这是所有反启蒙思想的共同特征,法西斯只是由于无法克服它在经济上的无能和受众的保守性,因而是一场失败的Rev,最终走向了通过国家强力动员来维持其“初心”的运动(大意如此神经自动机Ⓐ
感谢
赞
autumn2021/08/19 14:03:52
但上座部佛教自认为更传承原本的佛教吧,北传佛教似乎改动颇多koharu
这个问题我要解释清楚,有许多你可能已经得知的但还是容我赘述。在这一点上佛教与世界其他宗教都不相同,虽然佛教的所有宗派都承认佛教的基本内容都是一样的,佛教是世界性的,佛教的内容是恒久的、普适的、必然的,但佛教并不崇古。佛教的本质,没有正统与异端的区别,没有迷信和正信的分别,更没有孰高孰低、孰尊孰卑。
大小乘均是解脱哲学。佛教之修行分为声闻乘(闻者或弟子闻佛陀之声而决心修行,期得阿罗汉之位)、缘觉乘(不受教,以独悟进入解脱)和菩萨乘(以智上求佛道,用悲下救众生)。前两者以自利为主,后者则是自利兼利他。这种区分是根据受众制定的,佛法共分五乘,剩余两乘是人乘和天乘。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观念浓厚的人,说解脱生死的方法,称为声闻的小乘;对根器深厚而有悲愿化世的听众,便说菩萨大乘。往前推,小乘大概以心物的二元论为基础,以我为空而法为有;大乘主要以主观唯心论的立场,认为我法皆空。再往根源追溯,大乘与小乘的争执与龃龉,形成于公元前一百年左右,吠舍离事件后的一次大结集,因大众部的创始人跋陀罗提出五个论点发生辩论:1.阿罗汉(得道者,包括佛陀)也可能受女人蛊惑。2.阿罗汉也可能对某些事情无知。3.阿罗汉也可能心存怀疑。4.阿罗汉也可能从别人那得到知识或受到教导。5.一个人也可能通过语言文字成道。而从上座部作出的回应来看,可能它们与大众部教义立场并没有后人想象中的分歧那么大:1.上座部认为阿罗汉的本性与状态是最终的、超脱的,不会受到影响,这不可调和。2.3.4可视作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上座部否定那种庸俗的一切智,他们仅做了阿罗汉会掌握佛家经典那一部分真理知识的回答,这是可调和的。第5点上座部认为对方的行为违反了三藏,但这里经典的记载中双方解释对方都失之偏颇。谈不拢原始佛教就这样分裂成上座部和大众部两个系统,如果这样来看可能所谓的正统并不是好事,上座部逐渐把佛陀拔高了,它具备了完全的一切智;大众部则放宽了要求,故有了本体的辩论,它们一步步改造佛陀和他的理论,将原始三藏的人道主义引向了大乘的超自然主义。
北传按照地区区分大乘和小乘是钦点,南传按照历史传承反驳同样也是钦点,这些观点双方都是互不承认的。南传我并不了解,佛教在 中/国 自东汉-魏晋以纯粹翻译活动为中心,到六朝时代的格义的理解,至隋唐时代的创新发展,脉络颇为清晰。佛法在 中/国 传播之初,确实深受魏晋清谈的影响,是士君子的消遣之物,但佛教想要本土化,要贴合大众,要学问更要实践。在 中/国 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识近于科学,三论近于哲学,华严及天台近于文学,真言及净土近于美学,禅宗重于佛法,律宗为佛教的基础,宗教的素质则是各宗皆备的。法相、净土、戒律三宗,中印都极其兴盛;四论、涅槃、地论、摄论四个独立大宗,在 中/国 都被合并;毗昙(小乘,心物二元论)在六朝后便衰落;俱舍(小乘,不彻底的唯心论)、成实(小乘,绝对唯心论)只供他派研究;三论和密宗,在印度和中/国,一个由衰转盛,一个由盛转衰;中/国 独创、长盛不衰的禅宗、天台、华严三宗,更是与民间联系密切的。
也许有佛教徒要说什么哪里才是行菩萨道,度化世人的名门正宗,哪里有真正的大乘精神,那都尽是诳语,实际上是哪里的佛教都没能做到。佛教在 中/国 从声闻化的佛教教理引入,到菩萨化的佛教的本土化尝试,到天神化的佛教与民间传说、儒道等文化相杂糅,今日所需要的,则是引入翻译和哲学理论进行批判的人间化的佛教。
大小乘均是解脱哲学。佛教之修行分为声闻乘(闻者或弟子闻佛陀之声而决心修行,期得阿罗汉之位)、缘觉乘(不受教,以独悟进入解脱)和菩萨乘(以智上求佛道,用悲下救众生)。前两者以自利为主,后者则是自利兼利他。这种区分是根据受众制定的,佛法共分五乘,剩余两乘是人乘和天乘。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观念浓厚的人,说解脱生死的方法,称为声闻的小乘;对根器深厚而有悲愿化世的听众,便说菩萨大乘。往前推,小乘大概以心物的二元论为基础,以我为空而法为有;大乘主要以主观唯心论的立场,认为我法皆空。再往根源追溯,大乘与小乘的争执与龃龉,形成于公元前一百年左右,吠舍离事件后的一次大结集,因大众部的创始人跋陀罗提出五个论点发生辩论:1.阿罗汉(得道者,包括佛陀)也可能受女人蛊惑。2.阿罗汉也可能对某些事情无知。3.阿罗汉也可能心存怀疑。4.阿罗汉也可能从别人那得到知识或受到教导。5.一个人也可能通过语言文字成道。而从上座部作出的回应来看,可能它们与大众部教义立场并没有后人想象中的分歧那么大:1.上座部认为阿罗汉的本性与状态是最终的、超脱的,不会受到影响,这不可调和。2.3.4可视作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上座部否定那种庸俗的一切智,他们仅做了阿罗汉会掌握佛家经典那一部分真理知识的回答,这是可调和的。第5点上座部认为对方的行为违反了三藏,但这里经典的记载中双方解释对方都失之偏颇。谈不拢原始佛教就这样分裂成上座部和大众部两个系统,如果这样来看可能所谓的正统并不是好事,上座部逐渐把佛陀拔高了,它具备了完全的一切智;大众部则放宽了要求,故有了本体的辩论,它们一步步改造佛陀和他的理论,将原始三藏的人道主义引向了大乘的超自然主义。
北传按照地区区分大乘和小乘是钦点,南传按照历史传承反驳同样也是钦点,这些观点双方都是互不承认的。南传我并不了解,佛教在 中/国 自东汉-魏晋以纯粹翻译活动为中心,到六朝时代的格义的理解,至隋唐时代的创新发展,脉络颇为清晰。佛法在 中/国 传播之初,确实深受魏晋清谈的影响,是士君子的消遣之物,但佛教想要本土化,要贴合大众,要学问更要实践。在 中/国 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识近于科学,三论近于哲学,华严及天台近于文学,真言及净土近于美学,禅宗重于佛法,律宗为佛教的基础,宗教的素质则是各宗皆备的。法相、净土、戒律三宗,中印都极其兴盛;四论、涅槃、地论、摄论四个独立大宗,在 中/国 都被合并;毗昙(小乘,心物二元论)在六朝后便衰落;俱舍(小乘,不彻底的唯心论)、成实(小乘,绝对唯心论)只供他派研究;三论和密宗,在印度和中/国,一个由衰转盛,一个由盛转衰;中/国 独创、长盛不衰的禅宗、天台、华严三宗,更是与民间联系密切的。
也许有佛教徒要说什么哪里才是行菩萨道,度化世人的名门正宗,哪里有真正的大乘精神,那都尽是诳语,实际上是哪里的佛教都没能做到。佛教在 中/国 从声闻化的佛教教理引入,到菩萨化的佛教的本土化尝试,到天神化的佛教与民间传说、儒道等文化相杂糅,今日所需要的,则是引入翻译和哲学理论进行批判的人间化的佛教。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