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清史、东亚性与现代的文化观察视角
豆友1917413182021/08/22 10:47:47
在现在谈论内卷、996乃至文官制度与政体之时,常常会提到一个文化意味的“东亚性”。具体而言,就是基于本位出发,通过对日本韩国这两个重点国家的战后现代化历史描述,提炼出一整套“儒家文化圈”的现代化社会的共性,其中有几个特征常常自觉不自觉的会与西欧北美作对比:对经济发展有重大作用的“有为政府”、掌管资源而威权赫赫的“行政官僚”,自觉不自觉的“大政府依赖症”,相对明显的政坛“老男人帮”。
我之前常常也认同这样的“东亚性”分析,但是接触到的“新清史”视角让我思考另一种可能性。“新清史”以族群视角为中心,各族群是怎么在庞大帝国中互动来反哺自己的族群身份。让我引用知乎上的回答来表示:
①清朝“帝国”广袤且内部差异巨大领土的形成:关注清帝国的扩张/征服过程,探讨帝国如何采用不同的统治策略掌控了各个领土区域(**ina Proper、**、蒙古、**、Manchuria、……),并维持其政治秩序;
②清朝“帝国”当中复杂的文化氛围:关注清代庞大的文化维度和灿烂且多元的文化形态,探讨帝国中的不同组成在文化上的反映,以及这种文化背后的政治涵义。
③边境与中央的互动如何哺育了族群身份:关注清帝国对边境的统治(主要是西北边境,其他地方的研究还处于起步状态),探讨清帝国对周边地区的移民、屯垦、*,以及基层社会的控制;
④旗人族群身份产生的时机:关注“族性”(ethnicity),探讨旗人是否/何时具有族群身份、其族群如何组织并控制了清朝的政治权力;
也就是说,在野的爱好者在不断主张以“东部地区”为代表的“东亚性”之时,是不是忽略了广袤的西北边境地区所产生的文化内容影响。是不是我们不应该把现代**仅仅视为一个放大版的“**ina proper ”而是确实要像“新清史”一样看到不同的地理单元(包括**ina proper 和诸边境地区)产生不同的文化影响和认同交织起来的混合物?
我愿意和大家交流看法。
心之刃2021/08/22 11:03:39
2.探讨帝国如何采用不同的统治策略掌控了各个领土区域。汉唐明的边疆治理,不也是这套把戏(天可汗);而康雍乾三代菌主在斥责准格尔的诏书中,均以"中原天子"自居;到了近代,更是纯粹的"天朝上國"入脑,二鸦期间甚至都还在纠结"英法使节觐见皇上时的礼节"
3.靖康之后的"华夷之变"本质"有奶便是娘",士大夫得到具体好处后,奉女真、蒙古为正朔的一抓一大把
心之刃2021/08/22 11:07:23
丝绸之路的消亡+关中水土恶化,并退出契丹zz中心+长江以南彻底成为经济中心+航南技术的发展,西北的边缘化在宋代就已是定局
椎名唯华2021/08/22 11:20:05
椎名唯华2021/08/22 11:21:27
心之刃2021/08/22 11:26:38
心之刃2021/08/22 11:30:43
帕累托日报2021/08/22 11:37:20
猫的emoji2021/08/22 11:42:53
XMSC2021/08/22 11:51:42
猫的emoji2021/08/22 11:52:36
上国蛮人楼主2021/08/22 12:43:33
其二,认同自己是“中原君主”和我说的并没有冲突。清朝皇帝并不坚持自己是“汉人君主”,也不避讳自己是“满洲君主”,他们强调自己是“中原君主”如同英国女王强调自己是“印度女皇”( Empress of India)类似。雍正在《大义觉迷录》里曾借曾静之口说了两件事:①中原圣人/统治者不一定中原人是——“岂知华夷之分,圣人原不在地上论,若以地论,则舜生于诸冯,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西夷之人也。都不通了。将谓大舜与文王不是人可乎?且更不是圣人可乎?”
②清王朝夺得天下后,一视同仁——“且我皇上道隆德盛,亘古所未见,即僻处在东海北海之隅,凡声名所到,犹尊之亲之,而无心不服。矧弥天重犯生居中土,身受抚绥之恩,而现为赤子者乎。”
koharu2021/08/22 12:43:45
上国蛮人楼主2021/08/22 12:49:32
心之刃2021/08/22 13:03:41
2.清世宗高宗父子两代在文化领域的高度砖制,被学者认为,是他们的"不自信"与"敏感",否则不会如此刻意地强调正统
3.上三旗与下五旗;满蒙汉八旗与普通民人,以血统/家族为区分的"身份等级"是实打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