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看看

话语站队淆与黑话的诗性实践说——尝试讨论一种黑话淆

精华功能主义委员会2021/09/13 07:21:51


(在开始之前,或许也得对梗/黑话做个定义。虽然这种定义是难下的,因为梗和黑话之间界限是很模糊的。但我还是想略限定一个范围。首先,我是讨论的网络语言。其次,当我在谈梗和黑话时,前者并不一定是为规避censorship而诞生的,而黑话则必然是为规避censorship而诞生的,且这里的黑话主要指“鉴证”中的,甚至主要是左壬的鉴证黑话。最后,梗和黑话都可以看作是某种共同体的特别语言,所以已经是彻底普遍化的日常语言中的部分的在我眼里不算梗)

这篇文章在某种意义上是我最近阅读记录的一些思想笔记。算不上多严谨,多全面。简单说就是,没什么学术性,我也刻意不追求学术性。

为什么是黑话淆?

一个奇妙的现象,网上有许多对现实的左翼批判。但有关网络的文章似乎是一个盲区,即使今天左翼的绝大多数讨论都是在线上了,但不可否认的是,线上讨论更多是线下问题的附庸。对于网络现象,许多比较“接地气”的都会点评一下,然而这些点评也多只涉及话题内容,而涉及不到话题现象。或许,网络现象是一个传播学和社会学的问题。但黑话是不大会有人研究的。首先,网络时代的考古工作是极为困难的,尤其是在本地这种时不时就清朗的,而更现实的是,学术壬不会挑选边缘的网络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哪怕这种边缘时不时就跳到台前。如果存在一种“黑话淆”,那便是一种太过接地气而且难以把握的知识。所以我想尝试讨论一种“黑话淆”。

这理应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在我看来,黑话是一个总被压抑和回避的话题,黑话的因素是一种佐证,能暴露出一些问题。

墨🍵事件是一起全网的震撼,这个事件集中了太多社会问题,然而我们能忽略墨🍵的网络活动来讨论墨🍵吗?除开网络,墨🍵事件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我们可以从几句聊天截图建立一个人物的形象,这并不是网络剥夺了现实,相反,它展现出了被线下压抑的成分,被现实挤走的不满(Dr.Li也是同理的)。我们只有从墨🍵的黑话里,才能判断出他是一个左壬,这也让整个事件的意义发生了翻转。“左翼青年的死亡”,从哪里看出的?只有网络上的言行。墨🍵的案例有意思的在于,他是某种典型,vtuber,二次元…网络亚文化聚集在一些左翼青年上仅仅是偶然吗,这种偶然也太多了点。所以我认为,黑话有使其生产的土壤,是社会性的现象。

⏩主义是个什么东西?posadassism又是个什么东西?前者似乎还有学术性的因素,国内某些西马研究者也引进了部分内容。然而这并不能构成网络上⏩梗流行的原因。诞生自华威大学CCRU项目的⏩主义本身就有些反学术化的倾向,这种哲学的推广和博客脱不了关系(欧陆哲学的新流派“思辨实在论”也是一种博客化的哲学)。与其说是某种思想传统,不如说是某种时代特征。⏩主义当然可以被严肃看待,posadassism同样也可以,但前提是看待者自己得是一个⏩主义者,一个波壬。黑话淆必须是懂黑话的壬来讨论。

我不敢说我有多懂,不过我觉得这种研究迟早也会有的。如果说这有什么意义,我认为我只是在提倡黑话是必要的(因其不可避免)。有一些人指责黑话破坏了交流,疑惑怎么没人愿意好好说话,甚至还有人觉得“梗”就是小布尔乔亚的,问题是网上我们又从哪里找来真正大众的文化?在赛博空间渗透全球现实的今天,能找到一种原质的无污染的先进文化吗?进步文化是被创造出来的,绝非先天而有的。一个人如果能说出“怎么都不好好说话”,我只能认为这种人基本没有在网络上尝过被卡着喉咙的感觉,太养尊处优了,刻意忽略结构性问题空谈所谓人们听得懂的大众话语(关于思想习惯的批判福柯在《规训与惩罚》里说过太多了,我就不复读了)。我相信yygq和康米笑话乃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是为梗和黑话辩护的。

话语站队淆

由自发毛主义想到的。很多自发毛事实上成为了安壬,尽管他们嘴上不认自己是安壬。比如朗西埃就很安,巴迪欧嗯说起来也有点安(有后安的文章表示巴迪欧也可以被他们逆练https://mp.weixin.qq.com/s/hfg20YocjLgkbB8IBGW5WQ),但这两位都不说自己是安,巴迪欧还直球批判安壬,为康米实践辩护。自发毛是有点尴尬的异端,一方面,它在正统康米那里是异端,另一方面,在安壬谱系那里它也是异端。我们或许可以说,mao主义是矛盾的,它和列主义确实有不同,也和安不同,甚至还和mao自己不同。无论坚持哪一方面的mao主义,都不可能毫无保留地继承下来。但是,在今天,自称mao主义意味着什么呢?在国内的情况是,只能说明你不是官宣谱系的,因为国内只有mao思想,mao主义是舶来品,是刚去世的贡萨罗总结的。然而“不是官宣谱系”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在某种意义上,没人真信官宣谱系的那套。蟹黄堡说自己是耄派,但他们可能不比声称自己不是耄派的更懂耄理论,更能接受耄理论。而各种各样的左壬,如果声称自己是耄派的,基本都是康米谱系中,或许会有说自己是耄派的安壬混进康米队伍里,但是决不会有一个康米赤裸裸地说自己是耄派,然后还能混进安壬队伍的(名义上的“安壬”)。mao的名字已经广泛地和一些东西绑定了。在国外,这个情况差不了多少,mao是第三世界康米实践的象征(符号),对这个符号主要的解释是,mao不是个安壬。

所以我觉得,这里就出现了一种站队淆,或者说“敌我识别淆”IFF。有人认耄,有人不认耄,不是主要取决于他认不认同耄的某些观点,而是取决于站队淆。说某种话语的更可能是队友,而与我说相反话的,更可能是敌人。而像巴迪欧这种和安壬决定性的不同,可能不是政治组织上的立场,而是话语的立场——巴迪欧为康米实践辩护,而有些安壬不想辩护甚至反对康米实践。这一点细小的立场不同,却是一个根本性的不同,巴迪欧和一些自发毛主义者与主流安壬的分歧是一种历史观的分歧,有人认为毛的实践值得辩护,有人不这么认为,话语不能直接表现立场,因为立场根本上是认识上的。如果仅仅因为有共识,就说自己是某某主义,就得承认这方面的传统和权威——因为说自己是某某主义的谁声音最大,谁就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某某主义。左壬无限可分,我想安壬也不能免俗,当大部分台面上的安壬都为一个安人不认同时,我想这个人恐怕也只能说“我不是安壬”。或许一个主义就是一颗树,分主干和分支,有些时候分支和主干合在一起,有些时候又分开,成了新的树(主义)。

当然,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问题的。因为在不同的场合,同样的话语可以是不同的。公开的立场声明和私下的立场声明不能直接划等号,不然就国内情况而言,意识形态的场所里就只有菟友了。

黑话的诗性实践说

从这意义上,我们恐怕就能知晓,为什么黑话流行于网络左壬之间。不仅是密码学的实践,黑话本身也是一种立场声明。康米说自己康米,而不是那原本的字符,是因为原本的字符本身有一种立场,你能公开说那些词汇,你是什么成分,蟹黄堡还是共趣,学术左派还是赱壬?经常有这种情况,满口气氛苏的可能只是一个共趣。黑话之流行,少不了书报检查的盛行,为了抱团取暖,没接触过亚文化的左人也装着得说黑话了。这就像想拉拢民粹的人就得用接地气的口音一样。赛博空间里没有先天的左翼阵地,赛博左壬流浪在赛博空间,黑话是一种虚拟的家乡话,圈子常常塑造黑话,鉴证团体也不能例外。黑话是一种战术语言,集结信号。在黑话的实践中,本来没有的左壬群体被回溯性地建构了,或者说,一个黑话指称的怪话群体的存在和他们存在的场被暗示了。我得预设我的话有人能听懂,我才会说出有意义的话。

黑话是非理性的,是包装的假疯癫,日常语言已经变得技术化,单调化,同质化,肯定化,僵硬,呆板,阻碍人与人的交流。而黑话是一种颠覆,虽然这些符号不是我们自身的语言,但是在广大鉴证人的聪明才智的引领下(存疑),符号从固有的社会关系中一定程度地脱离了出来,实现了口语对书写语言的反动(这里我将口语理解为非正式场所的语言,而赛博空间不是正式场所,正式场所是即时即地的现实接触的发生地),言说对话语的反叛。解放语言是政治性的活动。既然布尔乔亚的理性话语宣称自己为正常者的语言,那么反对者只能借以疯癫的面具了。这就像德勒兹说的“着装的重复”(《差异与重复》),它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疯癫(魔怔),可这种重复带来的是一种差异。

日常语言具有一种孤独感,它不管哪里都存在,富人和穷人都说,但是它由富人主导,却被伪装成中立的,非他者的。社会表面上被同一的符号抹平了,官方号为了紧跟潮流,不得不追逐网络热梗,保持语言的一致,好似社会没有高低层次,文化潮流能够被广大网民主导。梗的生产过程是自发的,它是无法被语言系统吞并的剩余。作为语言的意识形态需要表象自身的和谐,所以他们需要不断地收编(吞噬)亚文化,因此“赛博朋克”必须被解构,不能让它展现出批判的维度,这是一场culture war。

黑话是感性的,随语境起效的。它就像列斐伏尔和情境主义国际主张的存在主义色彩的“诗性实践”,它是一种集体创作,是在赛博空间里进行诗意的栖居,诗创的活动,是人对周边世界(赛博空间)的取用和栖居(随取随用的拼贴风格/波普艺术/达达主义),它是局部的反常,是抽象空间(赛博空间/意识形态领域)里生产出的差异空间,要求着在赛博空间里生存的权利。黑话是亚文化的仪式反抗。这种文化现象看起来无厘头,因为只有无厘头才能维持其存在的表象,才能不被赛博书报检查毙掉。

如果把黑话视作一种信号,由于信息源本身是稀少的,对于信号的解释(原信息)只能在有限范围内保真,超过了限度(高质量的传播链条),黑话就会稀释/变质。信息技术加快了信号的传播,但是信息真的到达了吗?有抗争作用的信息源在网络上不仅是去中心化的,同时也是极其渺小的。我们可以这么看待一些梗在广泛传播后的反转(亚文化里经常将这种现象称作“大势所趋”,不过实际提及时是简称“dssq”):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消散,然而信息源就那么一些,除此之外都是劣质的纯粹信号再现的“梗复读机”,越是在传播链的后端,越是只能接受纯粹的信号,而没有真正的信息。信号在场,信息(意义)不在场。

居伊德波和他的情境主义提倡一种叫“异轨”的实践,他们写的书怎么样另说,我认为“异轨”算得上是玩梗的一种原型。按德波自己在《景观社会》里的解释,“异轨是引用的反面,是时刻做假的理论权威的反面,其唯一原因就是它变成了引用…异轨是反意识形态的畅通语言”,编写中文译本附录的认为,“是指对各种文本、图像、音轨、电影作品等进行匿名的自由挪用,以此来实现超越资本主义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统治的真正的交流”。

https://img2.doubanio.com/view/group_topic/l/public/p491279362.webp

所以我也认为,黑话本身有一种激进性(不分左右,所有异见分子都只能说怪话),言语本身有一种暴力。黑话是非常达达主义,甚至超现实主义的。如果能理解历史上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激进性,那也能理解黑话的某种激进性,这种激进性不一定左,比如入关壬也有怪话。

我们怎么讨论“梗的兴衰”?

我以为,有些梗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被当作艺术品的。梗的使用有其特定场合,鉴证黑话的场合是在赛博空间里缝隙存在的,而亚文化也得和各种书报检查机构搏斗(在屑站就是up主和censorship的斗争),我是说,梗不具有场所上的普遍性。而梗的大量传播,或者说,梗被主流文化收编的同时,梗的使用场所就被撕扯开了,它被大量地复制,虽然梗的生成/生存就是靠复制,但是一旦梗出现在任意不符的场所/实践行为中时,梗就开始死亡了。我们称之为梗的生命力的那种东西,可能类似于本雅明所说的艺术品的“灵韵”(定义为“远方某物使你觉得如此贴近的那种独有显现”),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里强调,传统的审美体验是“独一无二”和“此时此地”的,我以为梗有这样的特性,相当部分的梗是一次性的即兴创作,它们的有趣就在于惊奇/不可复制性的瞬间喜悦。

如果梗的灵韵是这种东西,那么我们或许可以解释某些亚文化壬为什么有极其强烈的排外倾向,这种拒斥是对“独一无二”和“此时此地”的审美体验的保守,是某种对梗的拜物教,这类似于机械复制艺术诞生之初,一些艺术家声称艺术死了。梗的神圣性被消解了,它也不再具有本雅明所说的膜拜价值。这便是所谓亚文化圈的优越感。我以为,真正进步的文化是一个不断扬弃自身的过程,是不断造梗,拒绝对特定梗(符号)的膜拜和不舍。

“Jreg”——当代黑话艺术实践的典范(?)

https://img2.doubanio.com/view/group_topic/l/public/p491279371.webp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group_topic/l/public/p491279367.webp

Jreg的视频是梗化和充满大量黑话的,毋庸置疑。他的作品在我看来很能反应赛博左壬的现状,也不乏艺术性。我们能严肃对待他的作品吗?当然可以。Jreg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底线讽刺家,他的作品本质上是一种左派的创伤。其本身是讨论创伤的,它的存在对某些人就是创伤性的。“Centricide”是对中间派的嘲讽,这显然不是一种日常语言,看起来也极为魔怔,它集合了互联网的鉴证文化,它的荒诞表现了世界的荒诞。Centricide当然不能被当作一种实践,但是Centricide可以启发一种实践,或者我们干脆可以说,这部讽刺剧能使人Radicalized。Jreg同时也是我们的一面镜子,透过他我们能反思自己,正因为他的表演并不真实,所以他才真实。

我们不能接受这样一种现实主义:只展现欣欣向荣或平静衰落的一面,只展现现实的正常一面,这种现实主义并不接受一种异质的未来,并不承认一种撕裂的现状。Jreg的作品当然是夸张的,但这种夸张迫使我们在与现实拉开距离的同时靠近它,也许这就是著名马主义戏剧家布莱希特所说的“间离效果”,魔怔迫使我们思考反常的原因是什么,迫使我们脱离其叙事的元层面,从作品里抽离出来——每当你略微觉得Jreg不魔怔了,他却又开始魔怔了,这种拒绝共情的态度,能使人们与角色和剧情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认识现实。当然,根本上,它是非理性的,但我们不能指望艺术能解决一切实践问题。实践也需要科学。


Death&Taxes&2021/09/13 09:25:44

我不喜欢拿正常——不正常或者有病——没病来区分人
我觉得应该氛围前途——不前途
(1)

一般通过岁静人2021/09/13 09:53:27

窝佬曾想过“梗”或许可以算一种“接头暗号”,正如当年那两句诗,但没想楼主你们深

功能主义委员会楼主2021/09/13 10:02:34

「该条回应已被删除」豆友245371972
有病是好事。没有病的才是真有病的。非常得辩证,,,

功能主义委员会楼主2021/09/14 05:48:56

https://img2.doubanio.com/view/richtext/large/public/p233318892.jpg
绷。因为改了几个字就又被锁了几个小时,,,
方才又看了德勒兹谈艺术与控制社会(https://b23.tv/eq7iy3),又发现了一种解释黑话的抵抗性的角度
简单解释下德勒兹这里的理念:交流意味着传递信息,信息是话语的集合。接着他提到了福柯的“封建/规训”二分,提出现在其实不像是规训了,因为控制社会并不需要像规训成立必须有的封闭场所(监狱/学校/医院/工厂),也许未来人们可以在家里办公,在家里上课,在学校里边上课边工作(带预言家了属于是),因为只要有信息就足够了。“信息是一套在一定范围内传播的控制好的话语”(德勒兹在《控制社会》里提到,今天不再需要签名和数字,只需要code代码,人们根据数据流被分配到各个系统[人不再是整的个体,而是由不同的流组成,这也是德勒兹反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所有的系统都是开放的互相连贯的,所以说一种开放空间。如果各位懂点控制论,就能知道控制论系统与获取信息是不可分割的)。接着他说了图里的话,“艺术不是沟通的工具,与交流无关”,艺术和反抗有共同性,然而不是所有反抗的人都有时间了解艺术,所以“不是所有的反抗行为都是艺术,尽管某种意义上,反抗就是艺术”。
如果看完了我的上文,各位应该能把黑话理解为一种艺术,它有反信息的性质,同时也传播信息。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矛盾,因为黑话既是交流,又抵抗交流。既是信息,又是反信息,最后它还是一种抵抗的形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德勒兹说艺术不能沟通还是有点果断的。
这里德勒兹的观点疑似是被后安群体,重点关注控制论的tiqqun所继承(247和沙织有引用他们都文章),他们认为,反抗要建立一种由“恐慌传播云”组成的“权力矩阵中的黑群”,不透明的行为和动机对反抗透明的意识形态(控制论)至关重要。这可能就是一种“反信息”的策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