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看看

奈格里/斯蒂格勒的技术-社会观的粗浅对比

八雲十七夜2021/10/10 15:15:36


约略读了几篇两人关于现代技术-社会关系的阐述,一点感受上的粗浅对比:在奈格里这里,似乎有一种从斯宾诺莎贯穿到德勒兹的乐观精神,即使在共通者(the commons, 平台、互联网这种公共属性物)及其被资本化的斗争中,诸众仍然有发展一种新的民主形式的可能。而斯蒂格勒就显得悲观一些,在技术这个问题上有过于细致的和历史性的分析,而同时多少带有一种老派的人文主义的色彩,当然他也在提倡一种技术-社会关系的新前景,并推动相关的实践。这种区别也许在于二者关注点的不同,是偏向个体的社会性的力量(政治经济学),还是偏向其表象和创造的力量(美学)。

不知道波友们怎么看


么么哒的嗑药炮2021/10/10 16:29:35

奈格里的诸众理论需要非物质生产成为社会生产的主体来实现,互联网、共享创作平台建立的前提是科技进步。
(5)

八雲ゆにこ楼主2021/10/10 16:49:40

奈格里的诸众理论需要非物质生产成为社会生产的主体来实现,互联网、共享创作平台建立的前提是科技进步。么么哒的嗑药炮
的确。但感觉科技进步至少在过去这几十年中是实打实的现实背景,也因此才有“控制社会”这个很早就被预示的图景,以及如互联网公共属性的展开及其私有化之间不断对抗和消长的过程。当然就不知道这个过程未来会出现何种中断。或许斯蒂格勒可以给这个图景附加上的描述也就是,技术所带来的新的公共品的私有化,不仅是一种经济上对公共资源的剥削,还是一种对人们感性-知性机能上的剥削。

Frank-Zhu2021/10/10 17:47:52

的确。但感觉科技进步至少在过去这几十年中是实打实的现实背景,也因此才有“控制社会”这个很早就被预示的图景,以及如互联网公共属性的展开及其私有化之间不断对抗和消长的过程。当然就不知道这个过程未来会出现何种中断。或许斯蒂格勒可以给这个图景附加上的描述也就是,技术所带来的新的公共品的私有化,不仅是一种经济上对公共资源的剥削,还是一种对人们感性-知性机能上的剥削。八雲ゆにこ
我个人觉得代码和文本已经是新时代的生产资料了
(1)

神经自动机Ⓐ2021/10/11 05:43:38

这可能算是马克思主义和现象学在技术层面的关注点不同,对奈格里来说技术只是考察劳动的技术形式与政治形式关系的一个参照,最终关心的仍然是给主体性生产提供共有的伦理维度和行动依据,技术在这里仍然是具备生产性的武器,没有切入到与意识活动的联系中。而斯蒂格勒注重的技术是作为记忆的外置化(海德格尔式的说法就是时间性存在的外在转变)在生命形式中的传递,这种技术是和艺术的理性层次-手工艺-工业设计和景观-传播媒介-审美体验-知性把握现实方式这一整体联系在一起的。对斯蒂格勒来说,德勒兹提出的“控制社会”也是沿着这一进路展开的,就像我之前转发的那篇「平台商业模式的兴起」,平台网络会追求的长期回报就是对人的认知过程实现物理干涉,进而通过算法治理来控制人的知性活动,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致力于重新发展人文主义来抵抗这一进程了
(5)